教育觀點

美有高度嗎?如何測量?(一)

美有高度嗎?如何測量?(一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夏青青
2023/06/04
美有高度嗎?如何測量?

教育哲學是由年輕貌美的邱老師開課。男同學修了邱老師的課,都能準時到課,而且笑得合不攏嘴。

第一堂課,她請每一位修課學生站到講臺上說話,接著站到講桌上說話。
講桌很高,需要先爬上椅子,再站上講桌。

輪到我了。

我沒有體驗過站到講桌上的說話方式,也不知道該發表什麼觀點,於是隨口問了講桌下的同學:「有問題要問我嗎?」
「妳的鞋子穿幾號?」男同學脫口而出。其他人輕聲笑了出來。

「你為什麼問她鞋子穿幾號?」邱老師想知道男同學提問的動機。

「沒有啊!因為我的眼睛高度只能看到她的腳。」男同學的回答再次讓課堂充滿輕鬆快活的氣氛。

你站在橋上看風景
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

「高度決定你看事物的角度,高度不同,要先彼此確認。」

「練習蹲下來跟孩子說話。」邱老師在每位修課學生體驗完課堂活動後,以兩句話結束課程。

她的第一堂課深深影響我的教育哲學觀點,不是因為她貌美如花,而是「與人互動前,先調整高度,確認高度。」

學生經常為了表示對老師的敬意,會在辦公桌旁蹲下來跟老師說話。
我都會請學生站起來,我也會站起來,跟他對話。
我以肢體語言表示「孩子!我現在很重視你的問題,我們正站在同一個高度了解事情原委。」或是請學生到諮商室,坐下來對話,通常幾分鐘過後,學生的情緒就潰堤了。我必須在最短時間跟學生達成共識:「哪些訊息必須讓家長知道?還是成為秘密?後續要進一步處理的事項是什麼?」有時問題錯綜複雜,關係人多位,抽絲剝繭前,我總是想起邱老師的第一堂教育哲學課:「與人互動前,先調整高度,確認高度。」聚焦於彼此的對話上。

那麼,美有高度嗎?

許多人說,如果你想跟別人爭論,開啟如:政治、宗教、兩性平權、美學等議題,馬上就可以挑起諸多爭端,因為每個人的高度並不相同。

何謂一個人的美感?

韓愈認為「修其辭以明其道」,文章的作用是明道,強調作者的人品修養,文以載道,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,非聖人之志不敢存的教化意義呈現於文章之中,這是人格的美;蘇軾讚董傳「麤繒大布裹生涯,腹有詩書氣自華。」藉由飽讀詩書散發個人獨特風華與氣質文采,還有精神風骨,這是才華的美;袁宏道筆下的〈晚遊六橋待月記〉構思精巧,自然率真,與眾不同的審美觀點,最終點出「待月」主題,卻僅以虛筆帶過,月景之美只能體會,難以言說,讀者擁有無限的想像空間。袁宏道跳脫文章的教化功能性,以獨抒性靈的寫作意識,呈現個人美學,他們都具有一種美感,美得妳無法直視,不同於顏值所帶來的感官體驗。

一個人身上散發的氣質是美感
不是妳擦脂抹粉可以妝扮完成

「養其根而俟其實,加其膏而希其光。」美感的培養需要時間,雖然在這個時代不是主流,但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看待它。文章的氣質取決於平日修養,你也可以對自己的文章內容展現充分自信與神采飛揚,美成一種高度,自然會有相近高度的人與你對話。